陶渊明<桃花源记>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12 16:37:15
其中有一句"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."可是桃花源的人与世隔绝,怎么会和外面的人穿一样的服装呢?

又名陶潜,字元亮。世号靖节先生。浔阳柴桑(今九江西南)人。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,诗人。其《桃花源记》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,其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。

生平与作品
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,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,都督八州军事,封长沙郡公。祖父作过太守,父亲早死,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。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,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辞官回家,从晋安帝义熙二年(公元406年)起隐居不仕。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(427年)病故。归田的这20多年,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。

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,另有文、赋等十余篇。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。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,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“田园诗人”。他最著名的作品为《桃花源记》,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,和谐美好,没有战乱,自食其力的社会。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,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。

主要作品
《归园田居》、《和郭主簿》、《于西获早稻》、《怀古田舍》等。
咏怀诗有《饮酒》、《杂诗》、《咏贫士》、《读山海经》等。
《归去来辞》
《桃花源记》
《五柳先生传》、《感士不遇赋》等。

中国诗人 晋朝人 南北朝人 江西人 365年出生 427年逝世

我们才学的《桃花源记》,这一句的翻译是“男女的穿戴,完全象桃花源外的人一样”,说明他们穿的衣服是一样的。
我们老师说,这儿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是“虚实相生”。
“虚”就是指如“悉如外人”“处处志之”却又“不复得路”这一类不太可能出现的事情。作者写“虚”就是为了告诉人们,这个故事是虚构的,并不真实存在。
“实”则是指文中出现的时间、地点一类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的句子。
这种写作手法更加表现了作者对“桃花源”这种美好、安宁的生活的向往。

支持2楼的观点,“外人”,世外之人。

既然《桃花源记》是陶渊明虚构的 大概他在写作的时候也没考虑到这么多吧

“悉如外人”应该理解为“像当今世界以外的人”,就是说和现在的人穿的不一样